陳鍾誠教授: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一封公開信]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

MMdays:

[我看李家同的是與非]

[從東西方差異看台灣學生的實作能力]

vgod 學長:

[做研究與寫論文]

Dreamer:

[開發與研發]

感覺好像起頭的陳教授覺得 Computer Science 的教育有些問題, 對有些實務強的卻對研究沒有興趣的學生被逼著寫論文的情形感到不滿. 但是我覺得問題該是為什麼不想寫論文的學生會坐在要寫論文的學位上, 而這點這跟考試升學制度還有 Computer Science 就業環境生態比較有關係. 我想除了 Computer Science 之外也有很多學門有相同的問題, 把出現在 Computer Science 的這一塊整個歸因到李家同教授一個人身上有點太過了.

雖然現在台灣實務取向的學位很少, 但我覺得這跟業界沒有需求比較有關係. 如果有市場需求的話, 我想誰都擋不住這些學位的開設. 如果你還在研究取向的學位上, 我覺得做研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寫論文更是基本到不行的要求. 問題該是討論要怎麼加強台灣實務取向的這塊, 而不是扭著研究取向的人的頭要他少寫論文轉實務.

雖然說我也感覺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 實務方面整體 Cover 得太少. 但我不覺得這是學校教授刻意貶抑實務使然, 而是台灣教育環境的現實然造成的. 在美國這半年寫作業的心得, 和 MMdays 的 “從東西方差異看台灣學生的實作能力” 這篇還蠻像的. 在美國上課就是真刀真槍, 今天要從無到有生一個 Ray Tracer 三週後交就是三週後交. 工作量跟壓力是在台灣體會不到的, 而我想實務能力是在這裡產生差別. 感覺在跟同學推廣 Design Pattern. STL. Boost , 最常遇到的回答就是 : “我看不出學的必要.” 因為做的東西總是規模小, 做出 Key Feature 就能交差, 甚至是交屍體能有個基本分, 所以當然沒有學的必要. 當要你在三週內做出一個帶有場景管理系統的 Ray Tracer , 一邊是 malloc 了一堆 structure 用著 pointer 指來指去, 在 deadline 前糊成一團. 而隔壁的用 Composite pattern 加上 decorator pattern 來管理場景, 兩週就搞定了, 第三週在慢慢看 bonus requirement 要怎麼做. 這時候你就會有想學這寫東西的理由了.

放寒假的時候, 有了這個心得, 就很高興的跑去跟徐教授講, 講說我們也要像美國這樣 project 催下去. 徐教授先是稱讚我有觀察到問題, 然後跟我說我把解法想得太簡單了. 作業可以催, 但是教授有這個資源去改這個作業, 或是去支援學生完成這個作業嗎? 當你出了這樣難度的 Project , 絕對不可能就這樣撒手不管, 一定要有給學生的協助. 出 Ray Tracer 的 Computer Graphics 課有兩個 Ph.D 的 TA 還有三個 Master 的 Grader . 他們隨時都盯著討論區看, 也要即時回覆所有學生的問題, 然後 Office Hour 也要一直開. 為了要讓這些 TA . Grader 願意支付這麼多時間, 學校也要支付相應的薪水給這些人. 這薪水就算考量到物價的差距, 還是遠比台灣學校付給 TA 的多很多. ( 寫到這裡一直讓我想到我大四那年可憐的 WM 助教 T_T ) 而台灣不是所有的教授都黑心 A 走了 TA 的薪水, 現實就是沒有資源做到像是美國的規模, 然後學生多到不像話. 所以作業只能少出, 出簡單一點.

繞了一圈的心得還是台灣 Computer Science 教育沒有實務取向的位置, 還有研究取向的學生實務能力弱, 絕對不是 Computer Science 有很多理論學者在作祟這樣. 一條鞭的教育把學生直接推上研究型的學位. 貧弱的技職教育還有不存的就業取向學位. 過分稀釋的大學教育資源, 還有被影響的教學方式. 稀疏的 Computer Science 就業市場需求也對這個現象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這是環環相扣的雞生蛋. 蛋生雞問題. 而我也還沒有想到可行的解決方法, 但我還是不覺得抓一個學術界的大頭來敲是解決方法…